案例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交流 > 案例分享  
小额贷款新思路,让福建“三农”业务风生水起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作者:陈衍水 郑长灵 周珊珊    发布时间:2016-07-28    点击数:3215次

    沿着弯弯的公路,伴着阵阵的海风,记者随同邮储银行福建连江县支行信贷员来到位于黄岐半岛的赤才村海域,放眼望去,宽阔的海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鱼排,随处可见渔民们忙碌的身影。


    邮储银行信贷员李玲告诉记者,她每周至少要来这里一次,主要了解养殖户的生产情况和金融需求,这里以鲍鱼养殖为主,共有200多户的养殖户,每一户都跟邮储银行有业务往来。


     在渔排上,记者见到了养殖大户汪健心。“我养殖鲍鱼已经十几年了,从以前的几百笼养到现在的几千笼,特别是今年效益不错。”汪健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谈起邮储银行的金融服务,他说:“金融产品接地气,服务效率高,服务态度好。”


    “我们的金融服务就是要上山下海,把普惠之光洒向‘三农’领域。”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行长路文斌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我们还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源配置力度,做精、做细、做实‘三农’金融服务,不断探索金融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路径,走出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确立“三农”发展新思路


    福建是农业大省,除大型棉油基地外,粮食、蔬菜、瓜果种植,花卉、园艺、苗木种植,家禽、水产、海产养殖,菌菇林下经济、休闲农庄旅游等各种农业产业发达,新型农业主体活跃


    结合福建实际,邮储银行福建分行以“大三农”理念主动融入地方的特色经济发展中,把服务“三农”、支持现代农业作为小额贷款转型发展方向,并明确了小额贷款转型发展的“12345”思路。


    有了思路,有了方向,关键还要落实。为解决分支行对发展“三农”转型思路不清、业务发展信心不足、新产品不熟等问题,邮储银行福建分行多次开展不同层级的业务培训,组织“三农”条线的分管领导、支行行长进行“三农”业务发展培训,提高他们对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视;针对信贷客户经理,侧重信贷基础专业知识、业务操作技能、信贷风险等方面的培训;同时通过加大绩效考核力度,提高全行服务“三农”力度,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出一支高素质专业队伍。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该分行还建立了全省“三农金融经验分享交流”微信群,及时分享“三农”数据,推广经验亮点,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发展氛围,服务“三农”已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做大做强“三农”业务


    东洛村是连江县最偏远的一个海岛村落,村民们生活在偏远的海岛上,进出都要靠渡船,主要以养殖鲍鱼、海带等水产品。村书记林建荣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有名的贫困村,生活十分不便,存钱、取钱、转账都是奢望,更别说找银行贷款。“这些年,多亏了邮储银行,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在村里设立了小额支付便民点,方便村民存取款,还给150多户的养殖户发放了贷款,帮助村民脱贫致富。”他说。


    “我们利用网点数量多、覆盖面广的天然优势,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现代金融服务。”邮储银行福州分行副行长黄向亮对服务“三农”有着很深的体会。他认为,要不断创新出符合“三农”需求特色的金融产品,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多年信贷实践让福建邮储人深深体会到,只有满足区域特色产业实际需求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欢迎。近年来,邮储银行福建分行持续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还经常协同农业厅、扶贫办、农技协、农林大等合作单位,深入基层开展广泛的金融服务调查研究,根据各地市场实际需求,优化升级“三农”的产品要素,累计调整近50项“三农”要素,有力地支撑了“一行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模式。


    创新不仅破解了“三农”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等问题,还像推倒了一副多米诺骨牌,带来一系列良性的连锁效应。如今,“渔船贷”、“小水电贷”、“农房按揭贷”、“快捷贷”、“流水贷”等支农产品,已在八闽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目前,邮储银行福建分行共有上百种支农创新产品,已基本满足“三农”信贷的多样化需求。


    邮储银行福建分行“三农”业务的风生水起,有效激活了福建农村金融市场,打开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显示,至2016年6月底,该分行涉农贷款余额270.56亿元。


来源:农村金融时报

作者:陈衍水 郑长灵 周珊珊